【咖啡烘焙】如何分辨淺焙咖啡跟深焙咖啡?新手必知3大差異性!

如何分辨深淺焙咖啡

Hello,大家好我是蟹老闆。在上一篇的萃取文章中,我們有提到淺焙咖啡跟深焙咖啡的差異性。
但除了烘焙的深淺外,還有一些小細節是我們平常沖煮時容易忽略的。除了從肉眼判斷顏色的深淺外,還有什麼其他方式能夠作為我們的判斷依據呢?為什麼這顆咖啡豆你看起來像深焙,我看起來卻像中焙呢?今天蟹老闆簡單的從烘焙、外觀沖煮這三個角度來告訴您淺、深焙咖啡的不同點吧!

1.從烘焙發展區分淺焙、深焙咖啡

咖啡未烘焙前,是以生豆的樣貌呈現,並且沒有任何的風味。烘焙師藉由烘焙的方式,讓生豆產生物理及化學反應轉變成熟豆,並釋放出果香、花香、可可…等不同的風味。而烘焙的過程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脫水期轉黃期風味發展期,我們往下一一說明:

脫水期-咖啡豆由綠轉黃,聞得到淡淡青草味

入豆初期,爐內溫度會因生豆吸熱先下降,到回溫點再上升。生豆的含水量為8%~14%,隨著溫度升高,水分會逐漸變成水蒸氣,原本堅硬的咖啡豆軟化、體積膨脹,葉綠素流失導致顏色由綠轉黃

轉黃期-豆色越來越深,散發烤麵包或焦糖香

咖啡豆轉黃後可以加大火力,讓豆子積蓄熱能,發生形成風味的化學反應——梅納反應以及焦糖化反應。在加熱過程中,咖啡豆的糖類及胺基酸會交互產生複雜的化學變化,生成上百種芳香化合物,這個過程稱作「梅納反應」,會影響咖啡的香氣與口感,豆子也因類黑素轉成淡褐色;「焦糖化反應」則是糖類在一爆前後脫水成褐色焦糖、產生芳香化合物,咖啡的甜與苦味來自於此,豆色也變得更深,並讓原本沒有味道的咖啡豆飄出融合焦糖、可可、奶油等濃郁香氣。

風味發展期-聽到清脆響亮的爆裂聲(1爆),淺中焙的下豆時機

焦糖化與梅納反應在咖啡豆內部生成大量水蒸氣跟二氧化碳,使咖啡豆體積膨脹、壓力增加,當細胞壁無法承受壓力變會爆裂-豆子的中線裂開、咖啡豆表面的外銀皮及中縫的內銀皮脫落,發出類似折斷樹枝或是燒柴的聲音。此時的咖啡豆從吸熱轉成放熱狀態,讓爐溫快速升高,應及時降低火力,避免豆子烘過頭,想要呈現果酸風味應於一爆後抓緊時機下豆。

風味發展期-爆裂聲較悶而細小(2爆),中深焙的下豆時機

一爆結束後會有一到兩分鐘的休止期,咖啡豆從放熱變成吸熱,豆子內部在高溫中繼續膨脹,直到細胞壁無法承受高溫高壓,就會產生聲音較小的二爆。二爆豆子再度轉為放熱,因碳化作用加上油脂浮出表面,更加烏黑油亮

咖啡烘焙曲線圖
咖啡烘焙曲線圖。參考來源: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7159

總結一下:
1. 不論是淺焙或是深焙的咖啡,都會經過兩個化學反應:梅納反應和焦糖化反應
2. 淺焙的烘焙時間較短,焦糖化反應較少,風味以呈現果酸風味和香氣為主要依據
3. 深焙的烘焙時間較長,焦糖化反應較多,風味偏向奶油、堅果、巧克力的厚實調性

2.從外觀區分淺焙、深焙咖啡

方式一:咖啡豆的重量、體積

從上面的的討論我們歸納出:
1. 烘焙時間越長,水分散失越多,轉化的水蒸氣與二氧化碳氣體也會越多。
2. 隨著氣體越多,咖啡豆內部的壓力也會越大,細胞壁的膨脹效果也會越明顯。

如果今天有兩顆同重量、同品項但大小不一的咖啡豆,我們可以很合理推論:體積小、密度大的咖啡豆是淺焙;體積大、密度小的咖啡豆則是深焙。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品項的咖啡豆,不一定代表體積越大密度就一定越小。因為不同品項咖啡豆的含水量和處理法是不同的,所以比較上我們就缺乏統一的數據。

深、淺咖啡豆體積示意圖
深、淺咖啡豆體積示意圖。烘焙越深,咖啡的體積也會膨脹越多。

方式二:咖啡豆的顏色

雖然從咖啡豆的顏色外觀作能判斷深淺,但是沒有辦法作為量化的依據。也許這個烘焙師的淺焙是我的中淺焙;你烘的深焙其實是我的中深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與美國食品科技先鋒艾格壯公司,於1996年制訂了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烘焙度數據,也就是著名的艾格狀測試。量測原理是以分析儀所發射的紅外線照射烘焙好的咖啡粉,反射後回傳並歸納出深淺焙的數值。

烘焙度越深,焦糖化(或碳化)會越明顯;豆表越黑反射的光線就越弱,所測得數據就越。反之,烘焙度越淺則表示碳化越低;豆表越不黑反射的光線就越強,測得的數值就越。換句話說,焦糖化數值(Agtron Number)與烘焙度成反比;數值越高代表烘焙度越淺,數值越低表示烘焙度越深。

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做艾格狀測試時,我們會用磨開的咖啡粉做測試而非咖啡豆。因為烘焙時熱能會先傳遞到咖啡豆的豆表,再由豆表慢慢的將熱能傳遞到豆芯。換句話說,從外觀上看一個咖啡豆它可能已經烘熟了,但實際上豆芯內部是沒有烘熟的,而這也會造成量測出來的數值有所落差。藉由將咖啡磨粉,才能避免數值上的落差並精確量測整體的數值

烘焙度與艾格狀關係圖
(左圖)艾格狀數值較高,烘焙程度為淺焙;(右圖)艾格狀數值較低,烘焙程度為淺、中焙

3.從沖煮手法區分淺焙、深焙咖啡

方式一:咖啡粉層的高度比較

我們再來複習一次:
1.深焙咖啡烘焙時間長,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把細胞壁孔隙撐開的面積較大。
2.深焙咖啡豆因為孔隙面積較大,萃取的表面積也會增加。(相關文章:理解咖啡萃取的三個階段

相同的,在萃取咖啡時,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同樣也會從咖啡內部釋放出來,並推高咖啡的粉層(這也是再沖煮咖啡前我們都會先做悶蒸的原因之一)。說到這裡,聰明的你們應該都已經想到了吧:淺焙的粉層高度會比較低、深焙的粉層高度會比較高

深、淺焙粉層高度比較
(左圖)淺焙粉層高度;(右圖)深焙粉層高度

方式二:從咖啡的濃度(TDS)比較

什麼是 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呢?顧名思義為「總溶解固體量」,意思是在一杯咖啡中,萃取出來的咖啡物質佔總液體的比例,白話的意思就是咖啡的「濃度」。TDS 越高,表示咖啡萃取出來的物質越多;TDS越少,表示咖啡的萃取出來的物質越少。在相同的水溫、研磨度、水粉比的情形下,哪種焙度的TDS會比較高呢深焙的TDS會比較高。如同前面所講,深焙的細胞孔隙大,萃取表面積較大,相對較容易產生萃取。但是TDS越高,並不代表這杯咖啡就一定好喝。相反的這可能反應沖煮時的兩個問題:

1. 萃取的物質太多,並有可能萃取到後段不好的咖啡因子,產生不適感。
2. 萃取的物質適中,但咖啡的粉水比濃度太高,需要加水去稀釋濃度。

深、淺焙TDS濃度比較
(左圖)深焙咖啡濃度,TDS:1.09%;(右圖)淺焙咖啡濃度,TDS:0.9%

總結一下:
1. 深焙咖啡相對於淺焙咖啡會比較好萃取
2. 相同的沖煮手法下,深焙的TDS比淺焙的TDS高
3. TDS高低與風味沒有絕對關係,只能代表你所萃取出來的物質較多
4. TDS需要搭配萃取率去做量測,才能判斷一杯咖啡的好與壞

4.甚麼咖啡豆適合烘淺焙?什麼適合深焙?

今天介紹了許多幫助我們判別咖啡深淺焙的方式。
最後,我們要討論的也是我最常被客人問到的問題:為什麼曼特寧都只有深焙而沒有淺焙?這就要回到我之前的握壽司比喻了:我們吃握壽司時,可以選擇鮭魚、鮪魚或是不同的海鮮種類,但是絕對不會在上面放雞肉、牛肉甚至豬肉等不相關的品項。同理,每支咖啡豆都有它的獨特性而烘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它表現出它該呈現的樣貌。

所以曼特寧可以烘淺焙嗎?以結論來說是可以的;但從風味的角度來看,如果烘淺焙的目的是為了讓曼特寧呈現莓果、柑橘等果香風味,這樣反而抹滅掉曼特寧特有的草本、可可、焦糖風味。我是蟹老闆,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邊了,我們下次見~

更多蟹老闆的教學影片都在: 老闆YT頻道

手沖淺焙、深焙哪種比較好萃取? 不得不知道的咖啡內細胞壁冷知識!
[post-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