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蟹老闆。新手剛接觸手沖咖啡時,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悶蒸"?
什麼是悶蒸?
悶蒸是指咖啡粉與水接觸後,快速釋出二氧化碳的過程,英文又稱為bloom,與開花同意。
悶蒸除了會影響咖啡的整體萃取率外,也是確保咖啡均勻萃取的關鍵之一。但是悶蒸的時間要多少?水量要用多少?淺焙、深焙都需要悶蒸嗎?不新鮮的豆子也需要悶蒸嗎?我們一起往下繼續看吧!
悶蒸的原理和目的
要理解這個環節的意義,我們可以從兩個主要的悶蒸原理去思考:
排放氣體,減少擾動
烘焙咖啡時,咖啡豆內部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氣體,而排氣是咖啡豆烘焙後排放氣體的過程。
沖煮咖啡時,咖啡粉除了會跟水做交換外,氣體也會因為萃取的過程而被排放出來,而排放的氣體量隨咖啡豆的新鮮、烘焙程度有所不同。我們能確定的是:氣體會讓萃取產生不穩定性。藉由悶蒸,我們可以讓氣體適度的排放後,再去進行萃取,確保咖啡的萃取能有一定的穩定性,而不會受到氣體的干擾。
浸潤咖啡粉,增加萃取均勻性
浸潤(或稱預浸)咖啡粉這個動作,我們也可以把它視為咖啡粉與水的第一次交換。
假設在沖煮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浸潤這個動作,水流的重力會直接接觸到咖啡粉並進行萃取,而萃取的強弱也會因為咖啡粉層的深淺而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因為咖啡粉沒有與水做適度的交換,咖啡的整體萃取會變得不穩定,並在感官上容易形成過度萃取和萃取不足的綜合感受。藉由浸潤這個動作,其實目的就跟浸潤濾紙一樣,讓前期的沖煮環境更加均勻且穩定。
悶蒸的方式
在悶蒸時,我們主要會關注時間和水量這兩個變因:
悶蒸的時間長短
通常悶蒸的時間會落在20~30秒,隨著時間越長,咖啡的水解也會增加,並影響後段的萃取時間(咖啡粉不會因為你不沖煮而停止萃取)。不同的研磨度水解能力也不同:研磨度越粗,交換作用較弱,悶蒸時間可以拉長;研磨度越細,交換作用較強,悶蒸相對時間不能拉太長。
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觀察粉層的膨脹狀態。咖啡粉層會因排氣而逐步往上推升,待粉層上升至頂點時,我們才會往下做第二段的萃取。但要強調的是:不是所有咖啡豆的粉層都會膨脹,我們在沖煮時還是要依據咖啡豆的新鮮、烘焙程度去做判斷。
悶蒸的水量
悶蒸的水量通常會落在咖啡粉的2~3倍。過多的悶蒸水量會使水流直接穿越粉層,無法有效的附著在粉層上;過少的水量則無法完整的浸潤咖啡粉,讓整體萃取不均勻的機率提升。適當的悶蒸水量能有效的優化咖啡的萃取環境。
悶蒸的沖煮方式
經過以上的說明,為了要能夠讓悶蒸的作用最大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點:要讓水有效且均勻的停留在咖啡粉上。
以蟹老闆個人的沖煮習慣,我會習慣由內而外均勻的繞,並在不重複沖煮路徑的狀態完整的覆蓋咖啡粉。此外,繞壺速度會較快、給水會較軟以避免水流穿透,並利用水的表面張力附著在咖啡粉層上,慢慢的滲透至咖啡粉層內部。
一定要悶蒸嗎?
對悶蒸有了基本的認知後,我們接著要問的問題是:一定要悶蒸嗎?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就跟手沖是否有一定要浸濕濾紙一樣,答案還是要取決於你的沖法。所以我們真正要問的問題是:有不用悶蒸的沖煮方式嗎?有的。
有不用悶蒸的沖法嗎?
不悶蒸代表你對沖煮的技巧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並且能夠保持萃取的均勻性。但如果你真的想省略悶蒸的步驟的話,浸泡式沖煮是可行的方式之一(例如:聰明濾杯)。少了重力去影響萃取,單純的浸泡能把沖煮的重點放在時間和研磨度上。換句話說,浸泡式沖煮的概念就像是幫整段沖煮咖啡的過程進行悶蒸萃取。
雖然浸泡式沖煮讓咖啡萃取的均勻程度提升,但相對也犧牲了手沖所能塑造的咖啡風味和層次性。所以,最終要看的還是你個人的喜好和取捨。你是要每天喝一杯85分的咖啡呢? 還是爾偶喝一杯99分的咖啡呢?
那如果沒有悶蒸的液體呢?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有趣也值得我們去思考,於是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對照組:在悶蒸階段時,我們先把滴漏出的液體分開,並進行後續的沖煮流程。沖煮完後,我們分別試喝:沒加悶蒸液體與有加悶蒸液體的咖啡。
最終的結果也與我們所預期的判斷是一致的:未加入悶蒸的咖啡液體喝起來風味較平淡,TDS為0.99%;而將悶蒸液體倒回沖煮後的咖啡,風味的立體和層次性都明顯的提升,TDS為1.34%。
這代表了甚麼?如果悶蒸液體能夠均勻且有效的被萃取出來,除了能夠優化整體的沖煮環境,也能提升咖啡的豐富度。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了,我是蟹老闆我們下周見~
更多蟹老闆的教學影片都在:蟹老闆YT頻道
Pingback: 如何讓咖啡萃取更加穩定?3個手沖新手常犯的沖煮錯誤 - 珈品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