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世界沖煮冠軍粕谷哲發布了一個最新的沖煮法:號稱是與惡魔交換的神之沖煮法。那這個沖煮法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呢?真的有像他口中所講的那麼神嗎?今天我們來聊聊:粕谷哲的神之沖煮法吧!
Category Archives: 咖啡沖煮教學
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你去一間咖啡店買了自己喜歡的咖啡豆回來沖煮,但你不論怎麼沖煮就是沖不出在咖啡店喝到的那種口感跟味道?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究竟為甚麼咖啡店的手沖就是比較好喝?往下我們會從四個面向跟大家討論:
會造成咖啡阻塞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在沖煮時,濾杯底部的粉塵密度太高以致沖煮的水流無法穿透咖啡粉塵。在這前提下,主要有三個原因會讓粉層底部的密度太高
一杯好的咖啡在金杯理論的定義裡,咖啡的濃度需介於1.15%~1.45% / 萃取率介於18~22%。
當我們沖煮同一支咖啡,並使用同樣的研磨度、水溫、粉水比、沖煮手法(萃取率盡可能相同)時,隨著濃度提高代表咖啡的物質也越往後段發展,而過度萃取發生的機率也會大幅的提升。當然,我們也有提到說:不同的烘焙度和處理法會影響咖啡豆的萃取率,所以金杯理論可以供我們參考,但不是絕對的標準。
為什麼把一杯咖啡沖好那麼難?第一:咖啡的變因真的很多,包含了:沖煮時間、研磨度、水溫、水粉比、咖啡克數、水質、手法、甚至當天的心情…。第二:每一個變因之間又會相互影響另一個變因,例如:研磨度調細,沖煮時間會增加;改變水質,萃取率就會改變。
所以新手在沖煮的初期,最難的不是理解每一個變因造成的原因,而是如何有脈絡性的去理解每個變因之間的關係,並藉此制定屬於自己的沖煮流程。今天我們就來幫大家梳理沖煮的變因,並藉由了解自己的個性來制定屬於自己的沖煮風格。
磨豆機在研磨時都會透過刀盤進行切削、碾壓、撕裂等方式將咖啡豆研磨成粉。但不見得每一顆咖啡豆都能經由刀盤切削並完整研磨成粉。當咖啡豆在落下的路徑來不及進行切削時,磨豆機的刀盤會直接碾壓咖啡豆,並使它成為研磨度較細的細粉。越高階的磨豆機研磨度會較均勻且細粉量相對會較少,但不論價格多貴一定都還是會有細粉的產生。
我們可以把水柱假想成一根攪拌棒。而萃取的概念其實就是利用攪拌棒在濾杯裡面攪拌咖啡粉層,進行全面性的萃取。這跟攪拌棒可粗可細、可長可短、可以繞得快、也可以繞的慢,而這一切都取決於你怎麼使用它。在攪拌的同時,我們也要理解咖啡粉層是一個立體的三角錐。所以,從體積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從"角錐的面積"跟"角錐的深度"來
自從踏入手沖咖啡的世界後,我們不知不覺也學習了好多東西。但還記得你曾經甚麼都不懂,到處問了的那段新手時期嗎?研磨度要多細?水溫要多少?沖煮時間要多久?回想起來,是不是覺得當初學習咖啡的過程又充實又懷念呢?
這些我們都懂,因為我們也都是從新手村一起成長過來的。慢慢鑽研、學習,並沖出屬於自己心目中的那杯咖啡。今天我們帶大家來了解新手時期常犯的沖煮錯誤,以及要如何讓咖啡萃取更加穩定吧!
新手剛接觸手沖咖啡時,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悶蒸"?悶蒸是指咖啡粉與水接觸後,快速釋出二氧化碳的過程,英文又稱為bloom,與開花同意。
悶蒸除了會影響咖啡的整體萃取率外,也是確保咖啡均勻萃取的關鍵之一。但是悶蒸的時間要多少?水量要用多少?淺焙、深焙都需要悶蒸嗎?不新鮮的豆子也需要悶蒸嗎?我們一起往下繼續看吧!
咖啡的文化演變至今,歷經了三波浪潮:從第一波的即溶咖啡到第二波的義式濃縮咖啡,再到第三波的精品咖啡。而現今的第三波浪潮中,淺焙咖啡正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淺焙的世界完整描繪了精品咖啡對"產區在地化"的定義,並隨著處理法的進步不斷的把咖啡的層次及豐富性提升到另一個階段。
難道如今真的萬般皆下品,唯有淺焙高嗎?深焙咖啡真的只有苦味嗎?其實不一定的。今天我們就用深焙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項:曼特寧咖啡來做今天的沖煮教學吧!
- 1
- 2